新闻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/  新闻动态  /  正文

自我跟踪概念盛行 微感应器有望引发医学变革

更新时间:2012-05-13
A A A
 为什么觉得浑身乏力工作没效率?睡多久对自己最合适?测试心率等身体信息一定要请假去医院排队吗……随着科技的发展,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已经显现。

 如今,手持一部智能手机,外加一些细微的传感器,就可以实时“跟踪”自己身体各项生理功能指标。一些健美者、科技传道者、技术发烧友、疾病患者已经开始引领潮流:随时随地“跟踪自己”。

 概念
  随时随地跟踪自我
  盖里·沃尔夫是科技杂志《连线》的编辑,他和前同事凯文·凯利一起发起了“自我跟踪”运动。
  “自我跟踪”就是将人体的信息,主要是生理信息用先进技术记录下来,并随时查看。沃尔夫说,人们对自我量化跟踪的兴趣越来越高。人们会在微博上跟踪自己吃过的食物,在iPhone上更新孩子换尿布的次数,他们会在网络上详细记录下每天的花费、情绪、症状和治疗等信息。
 “一些技术现实驱使人们改变了生活习惯,”沃尔夫说,“智能手机的崛起和流行,数据储存量和处理能力的指数倍进步,以及人体生物识别感应器的显著进步……”
  2010年,盖里·沃尔夫在TED大会上这么介绍他演讲当日的个人“跟踪”过程:当天,沃尔夫00:45入睡,早上6:10起床,夜里醒来一次;心律每分钟61次,血压为127/74。沃尔夫前一天运动时间为零,因此,没有计算运动时最大心律;他喝了600毫克的咖啡因,酒精摄入为零。
  如今,“自我跟踪”已经成为一个网站,给用户提供了包括健身、饮食、目标、健康、医疗、情绪等数百种应用程序,而它只是一场跟踪自我的庞大运动潮流中的一个团体,用技术跟踪自己的身体,这正在技术宅男、健身爱好者、慢性病患者等群体中迅速流行起来。
  应用
  酷技术不为人知
  “自我跟踪”的概念并非首次出现。但是今天,智能手机功能日益强大,“自我跟踪”已经迅速渗透到更大的人群身上。
 
  一些“自我跟踪”的技术已经十分熟悉,比如通过压力传感器,记录人体步速和行走距离的耐克人体跑鞋;一些智能手机用户已经开始使用关于卡路里摄取、脂肪消耗、步行速度等方面的应用程序了。
 
  但仍有一些很酷的“自我跟踪”技术不为人知。一些应用程序,可以把人“拆解”成各类数据,变成电脑或智能手机中的各类文件。
 
  比如,应用程序“Alohar”可以通过感应用户移动的速度来判断用户在步行、滑板、骑车、开车还是坐飞机,同时,GPS和内置时钟可以精确测定用户何时在何地、一天工作了多少时间。通过光感应和温度感应,这款应用程序还可以感知用户在室内还是室外。当用户的速度突然急速下降到零时,程序会判断用户可能发生了车祸,这时程序会自动拨打求救电话,告之用户所在的位置。
 
  原理
 
  微小感应器作用大
 
  大部分“自我追踪”应用程序是对生理指标的记录,这类应用程序主要靠感应器来实现其功能。消费者并不愿意携带庞大的感应装置,因此,这些感应器都有着一个特点:微小不起眼。
 
  去年,在硅谷召开的首届“自我跟踪”大会上,400多名黑客、程序员、设计员、工程师、医疗人员会聚一堂,展示各类和健康有关的技术,这些五花八门的感应器或镶在牙刷上,或暗藏在水杯中,或嵌在宠物狗的皮带中,一个比一个不起眼。
 
  一款名叫Basis的心律感应器可以装在手表中,为用户提供实时的心律分析数据。这些数据可以和用户的在线工作表同步,进而告诉用户:当他参加会议或赴约会时,他的心律情况。
 
  睡眠记录器Zeo依靠一条类似束发带的金属条传感器,可以感应用户处于深度睡眠、浅度睡眠还是极深度睡眠,设备还可以在最佳时间叫醒用户。
 
  用户的睡眠记录会自动上传到电脑或智能手机,让用户可以查看自己的睡眠是否受到光、天气等环境的影响。这种设备以前只有医生才会购买,现在,任何用户只要花199美元就可以买到。
 
  一款带有GPS接收器的哮喘跟踪器可以连接到智能手机,当患者哮喘时,设备可以记录病发的时间和地点,令患者了解病情和环境之间的关系。
 
  苹果公司设计的一款专利耳机,可以获取用户的血氧含量、心律和体温。
 
  沃尔夫说,这些采集数据的新工具指向外界时,就像窗户,可以帮助用户了解外部世界;面向内部时,就是一面镜子,帮助用户发现自我、认识自我。
 
  前景
 
  或引发医学变革
 
  随着技术的发展,无论是健身爱好者、减肥者,还是工作压力大的亚健康人士、慢性病患者,都可以从“自我跟踪”技术中获益。“自我跟踪”不仅可以改变用户的生活,对于医学界来说,也可能是一场巨大的变革。
 
 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所长、心血管学家埃里克·特普尔说,携带一些测试关键身体指标的感应器,可以给用户带来意外的惊喜。比如,今天人们已经可以测血压、心律等指数,未来,人们可能通过“自我跟踪”技术来测量头痛、疲惫等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的数据。
 
  富士通实验室科学家大卫·马尔维特说,今后患者如果可以利用“自我跟踪”技术,他们的心电图信息可以随时采集,医生就可以对用户进行在线象棋游戏时的心律进行分析,发现用户心律变化与情绪之间的细微联系,而这些都是以往在医院无法测出的。
 
  马尔维特说,“用户心理状态变化时所看到的生理变化更为真实,在日常生活中测量压力比在医院里静静站着测量的结果更加有用。”
 
  一些热衷于跟踪自己的慢性病患者,也开始联起手来。比如,偏头痛病患者亚历山大·卡尔麦克发起了“一起治疗”的社交网络,让患者们列出自己的症状,所接受的治疗,以及各自的结果。患者自愿将“跟踪”自己的信息共享,大家一起来寻找治病的各种经验,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。
2012年05月13日09:29
来源:新京报